查看原文
其他

佳文赏析 | 汪品先院士:南海不是小大西洋

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中国科学杂志社 Author 汪品先

本文由汪品先院士撰写,介绍NSR“南海大洋钻探”专题及其中展示的南海海盆形成机制新假说。转载自中国科学杂志社,有删改。
海洋盆地的形成机制,是地球科学的一个基本问题。为什么原先的大陆,会裂开变成深海盆?答案藏在岩石圈的深处。依靠地球物理手段,我们可以进行间接推测、提出假设;但是如果真要验证这些假设,还是要靠大洋钻探,到深海下面钻取地质基底的岩石,才能得到岩石圈张裂的证据。


南海有幸:近五年来(2014-2018)大洋钻探在南海完成了3个半航次,在水深三、四千米的深海底钻探12个站位,其中6个取到了火成岩的基底,揭示了南海形成的真相,使南海成为世界上基底研究最好的边缘海。最近一期《国家科学评论》 (National Science Review,NSR)中的专题“南海大洋钻探”,说的就是这一次的发现。   


大陆张裂形成海盆,国际上对这一过程的研究基地在大西洋被动大陆边缘。大洋钻探50年来,用了22个航次探索大西洋,成功地分辨出富岩浆和贫岩浆两大类大陆边缘。西欧岸外的伊比利亚边缘,就是贫岩浆型的典型:不靠岩浆活动就能使大陆破裂,关键的机制在于大陆岩石圈拉薄和地幔橄榄岩的蛇纹岩化。


这种贫岩浆型被动边缘的模型被广泛用于世界各地,包括南海在内。然而这种模型只在大西洋经过大洋钻探证实,是否适用于更多大陆边缘海,还需要有更多的实例检验。南海的时空尺度都比大西洋小一个量级,是检验大西洋模型的理想选择,而检验的焦点在于蛇纹岩化的地幔岩。


出乎意料,在南海北部洋陆过渡带的基底中,并没有发现蛇纹岩化的地幔,钻到的是洋中脊型的玄武岩(图1)。也就是说,大洋钻探的结果并不支持原先的假说。    

图1 南海北部洋陆过渡带大洋钻探揭示的基底岩性


既然检验没有通过,南海的形成机制就不能继续套用大西洋模式。本专题的六篇论文,就是试图结合多年来积累的资料,重新探讨南海深海盆的形成过程。


具体来说,大洋钻探表明南海的岩浆作用自始至终高度活跃,破裂过程十分迅速,地震剖面也显示出大量的岩浆底侵作用,岩浆活动的规模远远超出以前的想象(Sun等,2019)。地球物理的模型试验也同样表明: 板片俯冲就足以造成类似的岩浆上涌(Lin等,2019)。可见南海反映了西太平洋俯冲带的特色,不能套用大西洋的“贫岩浆型”模式。


既然“南海不是小大西洋”,她的形成历史也就需要重新认识。根据大洋钻探的结果,本专题提出了沿走滑断层从东边打开的新假说。以往的假说认为南海张裂或者靠西边的“构造逃逸”,或者靠南边古南海的“板块俯冲”。但是大洋钻探和区域地质的新资料表明,南海最有可能是沿着原有的走滑断层从东边打开,然后扩张脊向西推进,最终形成尖角状的西南次海盆(图2;Huang等,2019)。至于东边最早形成的洋壳,已经沿马尼拉海沟俯冲消隐,因此中新世的南海洋盆比现在大得多(Zhao等,2019)。同时,南海北部的大洋钻探,还发现了始新世深海相地层的存在,说明现在的南海打开之前就曾经有深海发育(Jian等,2019)。

图2   南海成因的不同假设


以上大洋钻探的发现,其意义远远超出南海的范围。证据表明:南海和大西洋海盆,属于两类不同的大陆岩石圈,是在板块运动不同阶段破裂的产物。

在空间上,大西洋产生于超级大陆的内部,需要破裂的岩石圈早已经过造山运动加固;而南海产生在超级大陆的边缘,经过大洋板块两亿多年的俯冲,那里的岩石圈早已变弱,破裂的难度大为减低。在时间上,大西洋产生于中生代晚期,属于超级大陆的瓦解阶段;南海产生于新生代中期,属于超级大陆瓦解后的板块碰撞期。因此,前者是在岩石圈离散(divergence)背景下的产物,属于“板内破裂(inner-plate rifting)”;后者岩石圈汇聚(convergence)背景下发生的张裂,属于“板缘破裂(plate-edge rifting)”

图 3   太平洋周围若干“板缘破裂“的扩张脊推进


“板缘破裂”产生的海盆很多,比如太平洋周围的Woodlark海盆、Lau海盆、日本海、加里福尼亚湾等等(图3)。这些海盆和南海属于同一个大类,是研究南海时应当进行比较的对象。这些“板缘破裂”海盆由于地处俯冲带,在邻近板块的挤压、拉伸作用下身不由主,因此范围不大、寿命不长,还保留着扩张脊推进所产生的尖端形状。由于扩张过程发展迅速,大洋与大陆壳的分界清晰,因此这类海盆的洋陆过渡带相对狭窄。此外,这类海盆的地壳破裂和岩浆溢出都相对容易,大西洋的贫、富岩浆型的划分难以适用;而且海盆的水深偏大,深度远远超过大洋壳冷却沉降的幅度。这次南海专题提出了“板缘破裂”的概念,一方面指出南海研究不能再盲目套用大西洋模式,另一方面又强调相应的研究刚刚开始,其本身的研究任务十分繁重。“板缘破裂”海盆有着一系列不同于“板内破裂”的特色,但是其种类繁多,既有典型的弧后扩张盆地,又有沿走滑断层产生的海盆,有待通过大量的分析比较加以归纳。西太平洋区是地球上最大的俯冲带,全世界75%的边缘海盆地聚集在这里,因此南海所在的西太平洋是研究“板缘破裂”的理想海域,也赋予了我国科学界不容推诿的研究任务。只有认识了“板缘破裂”的机制,才能正确解释南海等边缘海的构造特色;只有理解了板内和板缘两种不同的破裂机制,才能最终为地球上海盆成因之谜提供正确的答案。  

图文编辑:许多

责任编辑:张敏

审核:王冠 王波涛 梁龙武

猜你喜欢

1.佳文赏析 | 陆表水体遥感监测研究进展

2.佳文赏析 | 《地理研究》“观点与争鸣”栏目论文推介

3.佳文赏析 | 樊杰先生《40年来中国经济地理格局变化及新时代区域协调发展》读后感

4. 涨姿势 | 面向田块的农作物遥感分类方法


扫描二维码关注我们

喜欢本篇内容请给我们点个在看

: .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,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,轻点两下取消在看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